松江区家政服务业现状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4/5/6【访问次数:7129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社会服务的需求不断加大。在我国大中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家庭要求社会提供形式多样,质量满意的家政服务。发展家政服务业,对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建立行业的产业链,拓展就业空间,具有积极作用。

家政服务属于第三产业范畴,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只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6%,与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40%、发达国家60%以上的比例尚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从另一方面来看,就是吸纳就业的潜力。

同时,我们社会正在步入家庭的小型化,人口的老龄化,生活的现代化和劳动的社会化,这些都可以直接促使人们产生家政服务的需求。有数据显示,我国超过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0%,这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我国10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25%,两者之和为35%,按城乡人口37的比例计算,城市的老人和儿童有1.2亿人,他们首先是需要得到社会、家庭或他人照顾的群体,这其中,隐含着对家政服务的巨大需求,同时不少现代的家庭已经具备接受社会提供家政服务的能力和条件。

在巨大的市场需求背景下,家政服务业的规范化运作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鼓励、扶持和规范家政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       松江家政服务业现状

(一)   家政从业人员基本状况

家政服务员中女性占了绝大多数,462个样本中男性仅26人,占5.63%,女性有436人,占94.37%;年龄在2035岁的为5%,3650岁的占43% ,50岁以上的占52%。从常住户口所在地看,上海籍占56%,外省市占44%,其中四川籍最多,占22%,其次是安徽籍占8%,浙江籍占6% ,其他地区占8%。农村户口的家政服务员占59%,城市户口的家政服务员占41%;家政服务员的教育程度明显偏低,小学及以下的占42% ,初中占42%,中专或高中占11%,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5%。持有家政从业上岗证的不足两成。

根据数据分析,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女性从业人员是家政行业的主力军;二是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三是持证上岗率低;四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多于城镇从业人员。

(二)   家政服务机构情况

目前,我区从事家政服务的机构有五种情况。一是在职业介绍所开设家政服务项目,进行家政服务业务介绍的,有劳动保障部门许可证的有93家。二是经工商登记的家政服务公司,有5家。三是办理非正规就业家政服务社,有11家。四是街镇扶持补贴的公益性家政服务机构。五是无证无照的非法中介机构。

由此可见家政服务机构呈现规模不大、中介为主、缺乏规范管理等特点。

(三)家政从业人员工资情况

据了解,家政服务钟点工工资为8-12/小时,住家保姆15002000/小时,月嫂25003000/月。家政从业人员的工资虽有劳动部门的指导价,但实际情况是按市趋高。

二、家政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家庭服务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前景,也存在着现实的冲突与矛盾,而制约家庭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从事家政服务的服务人员都是自由人而不是职业人,流动性、流失性大,难以管理。二是从事家庭服务业的企业大部分是中介行为而不是管理行为。中介仅仅起到信息传递作用,它在服务运作过程中可以不承担服务人员的身份核准、岗前培训,岗中管理和出现问题后的善后处理,因而造成家政服务市场出现诚信危机。主要表现为:

1、社会对家政行业的认可度不高,家政服务市场供需失衡。

虽然家政服务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但社会对家政行业的认可度不高,认为是伺候人,低人一等的职业,得不到尊重。城市女性群体面临着再就业难的问题,而大部分人又不愿意进入家政行业。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一部分妇女自愿到城市中做家政服务员,但因文化素质等原因又不能满足家庭生活的需求。尽管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许多家政企业却招不到人。出现了“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和“想做的人做不了,能做的人不愿做”的市场供不应求的供需缺位的局面。

2、家政服务员缺乏专业培训,培训与用工脱节。

一方面,家政服务作为一个行业发展至今正对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但是由于家政服务员的流动率过高,也没有实行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家政服务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经培训的家政人员不足两成,素质难以提升。另一方面,虽然政府拿出大笔资金补贴家政培训,但许多家政员从培训机构完成培训后,不知到哪里找工作,还有一部分家政员即使享受了免费培训也不一定从事家政服务工作,造成很多培训资金和资源的浪费。目前,大多数服务员教育程度低又缺乏职业训练,家政服务大多停留在一般的卫生保洁,有上岗证、有责任心、值得信赖的家政服务员少之又少,而老人陪护、母婴护理、家宴操办等服务项目因缺少培训,专业人员奇缺。

3、家政服务行业在无序中不断扩容,亟需规范。

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已经成为发展方向,但这个日益扩大的市场还缺乏相关法律规章制约,行业的诚信体系还未建立。

其一、由于家政服务机构小规模、分散化、低水平经营,使很多家政公司面临着各种困境:未办理正规营业执照的机构多,造成不合理竞争;前来登记的家政服务员少;客户量不足;客户要求与家政服务员素质不匹配;跳单现象经常发生。

其二、家政服务员仍然属于非正规就业工种。政府对家政员既无行业准入标准,也无劳动合同法的规范。一方面现在家政服务员的素质普遍不能满足雇主的需求,雇主支付的工资和管理费不高,另一方面家政公司收费与其责任不相匹配,要求其按照劳动法的要求为家政服务人员提供相关的保险福利待遇,很难做到。家政员工作期间造成的伤害、致残、死亡等问题没有妥善的解决办法。于是,家政行业的行业规范,家政员的权益保障,都成为了引发种种问题的源点。

其三、各种经济成分混杂。业界同行各行其政,多头管理,没有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缺乏统一的成本价格标准,行业准入门槛低,经营者素质良莠不齐等,使家政服务市场成为一个无序的、低价恶性竞争的、不公平的市场环境。

三、对策建议

家政服务业就业容量巨大,然而这种潜在的就业可能不会自动地转化为现实的就业,必须通过规范化管理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就业机会。目前城市居民大多不愿做这方面的工作,这固然有观念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缺乏促进这方面就业的机制和措施。为此,应将分散的个人行为变为有组织的社团行为,将简单的家务劳动变为科学的生活服务,形成家政服务系列化、专业化和产业化,从而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社会地位。

1、加强引导与监管,促进家政行业规范发展。

建议建立促进家政服务业发展的多部门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组建区家政服务行业协会或家政行业联盟,协助政府制定行业管理办法、标准和指导性的意见,在税收、工商登记、经营管理上给予政策优惠,对规模较大、运作较好的家政服务机构给予重点扶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管理职能,使家政行业经营更趋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家政行业良性发展环境。

将家政行业纳入政府公益性岗位体系,提高社会的认同度。健全保障机制,明确家政服务供求三方:家政公司、服务员、用人家庭的责权。探索建立家政保障政策,条件成熟应逐步将家政服务员纳入社会保障范畴,使他们能和其他行业劳动者一样,权益得到维护。

建议政府通过试点,积极从政策上扶持培育一些诚信守法的公司,推广员工制管理,增强家政服务员的归宿感和职业感,提高家政服务机构的稳定性,为用户提供更为标准化的服务和安全感,提高行业门槛,缩小“散、乱、差”经营者的生存空间。

3、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建议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家政培训的补贴力度,开通信息网络链接,提供不断升级的绿色培训通道。

建立实训基地,提高从业人员实际操作能力,统一集中培训初、中、高级甚至星级等不同层次的家政员,以适应市场不同层次需求。颁发有效证书,鼓励设立从业准入标准,持证上岗。

拓宽大学生家政就业领域。随着家政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多,这个行业已不仅仅只限于家庭保洁等简单的专业技能服务。一些对知识水平要求相对较高的复合型健康项目,也适合医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的大学生来从事诸如育婴师、家庭教育、空巢老人心里陪护等,对有就业愿望的大学毕业生来说不失为一条就业发展之路。前期还需要择业观的引导以及尽早建立起规范有序的行业环境。

4、立足社区,建立家政服务公共信息对接互通平台。

建议利用街镇社区服务中心网络平台,从信息咨询、用工推荐、培训鉴定、诉讼受理、服务热线等信息予以公开,起到资源共享、相互督促的目的。也可在村(居)委会设立家政服务有关项目的受理点,提供信息,接受登记,推荐用工等。

   总之,家政服务行业是个涉及千家万户,需求潜力巨大、服务内容多样化的行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合力推进家政服务市场的繁荣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