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计算:一种新型的数据泄露检测与追踪技术(三)
【发布时间:2014/11/24】【访问次数:6219】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办公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作为一种国家的战略资源,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经济、科研等各行各业,其重要性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多,一些机构和个人在互联网上的泄密行为,给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与此同时,涉密信息越来越多地在计算机、移动存储介质中处理存储,在网络中流转,国家秘密信息传递快捷、复制方便,但可控性减弱;网络窃密活动猖獗,网络泄密危害严重,来自境内外的窃密者凭借技术优势,进行有组织、有预谋、有重点的攻击,动辄轻易窃取成百上千份文件。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系统日趋复杂,针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的攻击手法不断推陈出新(零日攻击、震网、火焰病毒等),泄密事件和安全威胁层出不穷,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等被动防御方法都需要先验知识,即根据已知的特征码或者异常行为模型检测,已很难应对日益严重的安全威胁。因此,雾计算将为我国信息安全,尤其是涉密信息防护、感知与追踪提供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应对策略。
1.政策措施
在涉密网络建设的初期就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系统性地规划好涉密网络安全体系架构,以及分级管理机制,在满足国家信息安全的大前提下,根据涉密网发展的实际需求,有步骤地积极推进雾计算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从而大幅度提升涉密信息的整体安全保障水平。
2.法律法规
要完善法律法规中与涉密信息管理有关的雾计算适用条件和条款(信息诱骗诱捕的规定),如雾计算在国家涉密网络中的适用条例、雾计算的取证管理条例、雾计算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等。
3.理论研究
在基础理论和高技术研究方面,目前中国科学院启动了“面向感知中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围绕“人机物”三元融合所带来的新机遇,旨在促进信息技术变革性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因此,建议在国家级项目和创新平台的支持下,启动雾计算相关研究项目,加强研究的顶层设计,构建满足“人机物”融合需求的安全体系架构。
4.示范应用
建议从国家层面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的角度出发,联合国家保密工作部门、科研院所、国家计算机应急响应中心、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等建立适应“人机物”融合安全需求的国家级示范应用平台,以提高我国雾计算的应用水平、应急响应和协调处理能力。